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World Snooker 改革的背後 - Part 3

Barry Hearn 對於 Snooker 的改革之路,除了由增加比賽數目之外,亦在職業球手資格上進行不少的改動,務求令到能夠轉為職業球手的人數提升,球手的國籍更加多元化。今回筆者將會為大家回顧過去數季的職業球手資格轉變,以及逐一點評其成效。

在開始分析之前,筆者有需要先講解一下以往參與 Snooker 職業比賽的資格。由於能夠晉身成為職業球手的資格有限,因此每季位列世界排名 64 位以後的球手,除了單季得分最高八位球手以外,其餘均會失去職業資格。降級後餘下的空缺,將會由世界各地不同的大型業餘比賽的冠軍、在 UK 本土的 PIOS Tour 業餘賽最高排名八位球手,以及世界各地 Snooker 協會的提名球手補上。如遇上空缺,World Snooker 亦會發出額外的外卡資格,以組成新一季的職業球手名單。

名義上,世界各地不同的業餘球手都擁有成為職業球手的機會,但事實上所謂由 Snooker 協會提名的六個資格中,有五個是由 UK 所瓜分。另外 PIOS Tour 的比賽,絕大部分都是由 UK 球手包辦。其他國家球手僅有的突圍機會,就只有在業餘世界賽事中力求成為冠軍,以及期待得到 World Snooker 的外卡機會。長年未有改動的機制之下,令到職業資格絕大部分被 UK 球手所佔領。

i) Q School - 加快競爭步伐
Reanne Evans 受惠於 Q School
成為首位女性球手參加主要排名賽主圈

Barry Hearn 上台後的第二季,PIOS Tour 就被 Q School 所取代。一眾新人由需要長達一年的競爭,大大縮短至在兩星期中就能定出資格誰屬。這項改動絕對有利於外國球手,在不需要應付龐大的旅居開支之後,能夠更有效吸引非 UK 的球手參與。

而且,在 Q School 未能取得職業資格的球手,亦有機會補上各項主要排名賽的參賽空缺,一嘗職業比賽的滋味。以 2013 Australian Goldfields Open 為例,就有 27 位曾經參加 2013 World Snooker Q School 的非職業球手,因為其餘多位職業球手的種種原因未有報名,而得以補上。此外,幾個以新制進行的主要排名賽中,亦有業餘球手能夠成功打入主圈。這對於一眾業餘球手而言,絕對是難得的實戰經驗。

但是,賽事縮短之下,最大的影響當然是增加了爆冷機會。回顧過去透過 Q School 取得(或重奪)職業資格的球手中,絕大部份的球手不是已經跌出職業圈,就是在下游中苦苦掙扎,只有 David Gilbert 算是成功站穩陣腳,立足於中游位置。在筆者而言,每年 12 個 Q School 的出線資格,在短途制的比賽中似乎略為偏多。始終,由較高水準的球手取得職業資格,不僅對於觀眾角度是一件好事,而且也能提高整體的水平。筆者認為,八個 Q School 的出線名額,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ii) PTC Order of Merit 及 EBSA Qualifying Tour - PIOS 的改良版?

另一個新增的方式,是由每季在 PTC Order of Merit 中排名最高的 12 位非職業球手(或世界排名 64 位以外的球手),取得來季的職業資格。這直接取代了單季得分最高八位球手的條件,也間接地提高了 PTC 的重要性。筆者將此比喻為 PIOS 的演化版,由於業餘球手亦可選擇報名參加 PTC 分站比賽,而且在過程之中大有機會遇上職業球手,固此能夠在 PTC Order of Merit 脫穎而出的球手,其實力亦有一定的保證,不少具備潛質的新人,以及高水準的老將,都透過 PTC 取得職業比賽的入場劵。

不過,這並非是十全十美的舉動。首先,由於只計算 PTC Order of Merit 的排名,因此在主要排名賽中有突出表現的球手,卻未能因而受惠。這對於不壇長短局制比賽的球手而言,似乎有缺公平。畢竟,主要排名賽才是一眾球手作出最高競技水平的賽事,球手們未能因為主要排名賽的成績以保住職業資格,反過來要在 PTC 比賽中爭取表現,似乎有點奇怪。

居熱提會否成為真正職業球手將是一大疑問
再者,這 12 個職業資格當中,有四個是屬於 Asian Tour 榜上的球手。由於 Asian Tour 的比賽都是中國進行,因此基本上四個席位都是由中國球手瓜分。但以今季四位球手為例,暫時只有李行及曹新龍曾經報名主要排名賽賽事,前職業球手金龍在退出了 2013 Shanghai Masters 後就未有報名,而石漢青更曾經在訪問時表明到 UK 比賽的機會不大。這暴露了外國球手對於職業資格取態的一大問題。(本文後部份將會有更多相關的討論)

以今季為例,居熱提、呂琛瑋及達海林三位非職業球手目前正在 Asian Tour 榜上跑出,但以筆者估計,只有呂琛瑋有可能會全力投身職業比賽,而居熱提及達海林均年時已高,放棄海外比賽的機會頗高。

至於由上季開始的 EBSA Qualifying Tour 就是 PTC 的衍生比賽,一眾報名 PTC 分站比賽的業餘球手,可於同一時間中參與這個採取五局三勝的比賽。每站勝出的球手,以及累積表現最佳的球手將會出線總決賽,爭奪三個職業名額。這可被視為 PTC 以及 Q School 的合併版,而且更具競爭性,筆者認為這項比賽絕對值得重視。

iii) 新球手提名機制 - 非再由 UK 專享

為提升職業 Snooker 的國際性,World Snooker 由 2012/13 球季起,將各地 Snooker 總會的提名名額重新分配。以往的大戶 UK 一席未得,反之由亞洲、歐洲、大洋洲、美洲及非洲各自提名該區內的選手參賽。

單以慨念而論,將 Snooker 國際化絕對是有利無害,這有利於令 Snooker 擺脫 UK 國技的印象。但事實上不少地區的球手,特別是 Snooker 並不盛行的地區,卻受制於自身實力,以及經濟因素,很多時候會放棄比賽,導致成為有名無實的掛名職業球手。

以上季為例,九個由地區 Snooker 協會發出的外卡資格中,Egypt 的 Mohamed Khairy 由於簽證問題缺席了首半季的比賽,其後的比賽卻全數落敗,直至今季才取得首場勝仗。而 Australia 的 Ben Judge 上季的成績為 2 勝 17 負,而在 2013 German Masters 後已經未有再報名出席任何賽事。至於 Canada 的 Floyd Ziegler 更是未曾參與過任何一場正式比賽,今季已經退出了職業資格。

Igor Figueiredo 實力不俗,無奈經濟因素成為最大障礙
今季來自各地 Snooker 總會的外卡資格減為五個,雖然整體實力有所提升,但 Brazil 的 Igor Figueiredo 在獲得提名後,至今還未曾參與過任何比賽。主要原因可能是與其缺陣 2011/12 球季相同,缺乏贊助商的支持下令到有實力的球手無法參賽。至於來自非洲的提名,卻一直因為種種原因而未有確認人選。

筆者著眼的地區,不僅在於國際化的問題,而是要同時顧及整體競爭能力及經濟考慮。Snooker 運動的一大挑戰,在於獎金比其他的主流運動為低,而外國球手的使錢開支,往往要比 UK 本土球手高出甚多。在不少球手貼錢比賽之下,缺少經濟支持絕對是致命傷。特別是 World Snooker 並沒有為球手們提供參與國外比賽的旅費資助,更是令低排名球手百上加斤。因此,筆者建議將來 World Snooker 應該引入更多的考慮因素,以評核球手們是否有足夠的支持以應付比賽,並將席位給予最適合的球手。

iv) 職業資格人數 - 由 96 到 132 的數字遊戲?

為增加職業比賽的競爭性,以及配合全新的比賽模式,Barry Hearn 以兩季的時間,將職業資格人數由原來的 96 人,增加至 132 人。不過心水清的球迷,大慨會留意到真正的職業球手,其實並沒有所預期之多。

以今季為例,已宣佈退休超過一年的 Stephen Hendry 仍然在名單之上(由於 Hendry 未有退出 WPBSA 會籍,因此名義上仍屬於職業球手)。而今季非洲區的提名一直沒有下文,而 Igor Figueiredo、Ben Judge 及 Iran 小將 Hossein Vafaei 今季一直未曾報名比賽。至於金龍及石漢青,就只曾參與中國舉行的 PTC 比賽。假如再將長期停賽的 Stephen Lee 納入,今季真正恆常出賽的職業球手,就只有 124 人。誠然,這個問題早在上季已經浮現,令到不少業餘球手,如 Fraser Patrick 的出現次數與職業球手無異。

雖然 World Snooker 已經有機制以維持主要排名賽的參賽人數保持在 128 人,但筆者始終覺得與其不斷地由業餘球手補上比賽,不如也讓業餘球手們能夠取得職業比賽積分,這對於積極參與比賽的球手而言,更為公平。

對於 Barry Hearn 的職業圈子改革,筆者大致上是抱以支持的態度。但是在不少執行的細節上,實在有頗多的空間。尤其是不少具備實力及潛質的球手,因為太多非比賽的因素下而未能投身,絕對是令人惋惜的。另外,筆者也應該 Hearn 在國際化的課題上,顯然有點操之過急,效果並不顯著。希望除住時間,Hearn 的努力能夠取得真正的成果,使 Snooker 重拾 80 及 90 年代的高峰時刻。

在最後一回的改革點評中,筆者會再次將 Prize Money List 世界排名解讀,以便大家對比其影響力及利與弊。

相關文章:World Snooker 改革的背後 - Part 1
相關文章:World Snooker 改革的背後 - Part 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